留学动态
德国教师门槛高,标配硕士,国考两次,但月入三万!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人们关注教育,但往往会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孩子上面,常常忽略的传道受业的教师团体。但事实上,大部分的人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在他们看来老师就应该是辛勤的园丁,为人师表,事事为学生付出,一切以学生为重。
但如果你真的深入教师队伍,尤其是乡镇的教师,你会发现,人们要求的很多,但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给予教师的都太少。这就导致了很多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从事教师职业。
去年,马云在杭州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演讲上表示,“中国应鼓励最优秀的人才进入师范。老师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人,要让老师真正成为最受尊敬、待遇最好的职业。”
在近日的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就曾提议,面对“教师荒”,应该增强教师岗位吸引力,提高教师待遇,其标准不应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标准。
这体现了我国目前存在教师教育问题:一是教师培养问题,二是教师社会保障问题。
相比我国,德国的教育体系就相对完善,且在对教师的选拔上非常严格。
在德国,“准老师”成为一名“人民老师”之前,必须要经历重重的考验,这是基于整个德国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并形成了一套完整、健全的师范教育体系。
成绩优异是前提
德国学生要进入综合大学(Uni)或应用技术大学(FH)的师范类专业,必须要参加德国“高考”(Abitur),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因为“师范类”专业在德国是“限制专业” (Numerus clausus,缩写NC),即“录取名额限制”。
此举一是源于德国对教师教育背景的严格要求,二是无论大学教授,还是中小学老师,都是终身制的,且享受公务员待遇,基本是一个萝卜一坑,除非开设新课程,或者老师退休,否则没有多余的教师职位,培养那么多也没什么用。
这样,“师范类”的生源质量得到了保证,从而把优秀的学生引入到教师体系。录取标准不仅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还要参加“附加测试”,如能力、语言测试等。
反观国内,正如马云所言“成绩不好的人才会去读师范学校”,这样的情况确实存在,加之各大师范类院校教学水平的限制,以及在教师培养、认证、培训机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经常会受到诟病。
教师认证时间漫长且严格
“慢工出细活”。德国的师范学校即是如此,平均一个师范生从进入大学到成为一名正式教师,平均要花费10年左右的时间,这还算是正常一点的,由于德国大学宽进严出的政策,很多学生中途辍学,甚至毕不了业的人也大有人在。
1970年10月,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PAD)达成协议:
* 在传统硕士和博士两级学制中,所有师范生在科学知识水平学习方面必须达到相当于“硕士”的水平,此为师范教育阶段I;
* 在师范职业能力训练方面必须有18个月以上的集中见习、实习期,此为师范教育阶段II。
这也意味着想成为老师,标配“硕士”起。
当然“非师范类”大学生也可学习相关的“模块课程”,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然后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而教师资格考试在德国也属于“国考”(Staatsexamen)。
每个联邦州,甚至每所大学培养方式和过程也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规范,考试制度由各州自行制定,并由大学教授、学校校长和有关考试机构的代表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负责,考试严格,通过率约为90%。
考试合格者即取得了“见习教师”的资格,进入下一阶段开始实习,即师范教育阶段II。
经过漫长严格的职前培训
“预备教师期”(Vorbereitungsdienst)、“实习期”(Referendariat)的时间一般为18-24个月,然后还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第一次国家统考,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鉴定。之后经过一、两年的预备教师期或实习实践后,参加的第二次国家考试是对学生“经验与能力”的验证,之后方可凭证上岗。
除了“预备教师期”、“实习期”之外,师范生从进入大学起,还必须联系一所中小学,每周到中小学听课半天,并每学期到中小学实习2~3周,且要完成实习作业或实习报告,因为这要计入大学学分。
德国很重视教师的“入职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准教师“在正式走马上任之前,还要接受严格且有针对性的入职培训,只有这样教师才算是在任职前具备了合格的教育、教学能力。
可以说,师范生在成为“老师”前,起码要有2、3年的教学实践和培训,这样的体系想不培养出来优秀的教师都难。
“在职培训”体系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个人职业素质,“继续教育”(Weiterbildung)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
德国政府对教师在职进修高度重视,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伟大使命,所以在“继续教育”中一马当先,况且德国拥有全面而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在职教师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德国教师在职进修包括多方面,如教学法、教育科学、社会问题等。这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识结构得以完善。
获得“新的任课资格”所需要接受的培训也是进修内容之一,如新开一门课程,教师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考试方能任教。
这些培训的方式都十分灵活,有讲座、实验、指导、网课等。且教师在职进修主要采用的是“短期培训班”的方式,一种是利用下午课余时间,还有一种就是“脱产培训”,时间安排灵活,从而解决了教师工作与进修的矛盾。
教师培训并非通过制度的强制性要求教师参加,而是通过培训效果的有效性来吸引他们,使之接受继续教育成为一种自觉的职业需要。
当然接受培训除了与自身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之外,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例如,教师参加州级的进修班期间,路费、食宿、资料等费用全免外,不但不扣工资,还因为教师离家进修给家庭生活造成了困扰,州教育局还要给参加进修的教师提供额外的工资补助。
目前,德国中小教师平均每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这样的进修班,当然这也是教育部门每4年对教师进行一次督查、检验的结果。
教师就是公务员,且终身任职
在德国,人们之所以希望成为教师,不仅是因为“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更多的原因是社会地位较高,收入可观,工作稳定。
由于各州的情况、以及学校类型的不同,教师的薪资水平也会有差异,不过从平均收入来看,正式编制的德国教师,享有公务员级别待遇,月税前收入折合人民币约三万元。
备注:一级学校(Sekundarstufe I)相当于初中阶段,二级学校(Sekundarstufe II)相当于高中阶段
除了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以外,德国教师还拥有良好的“职业前景”。
根据教师所在学校的类型,职业发展轨迹也不尽相同,既可以成为高级顾问、学科带头人这样的教育教育研究的岗位,也可以升任副校长、校长之类的管理者。
同时还可以申请出国深造,费用由地方政府埋单,并定期参加相关教育领域的会议和培训,以更新、提升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职业发展十分多元化。
在德国,一旦成为正式教师,就是国家公务员,终身不会被解雇,享有居于社会中上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并享有带薪假期和带薪培训,这样教师没有后顾之忧,自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教学质量和效果自不必说。
德国师范教育带来的启示
德国之所以能在一百多年间发展成为欧洲的经济支柱,甚至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与其重视教师教育不无关系,教师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值得我们反思。
虽然我国保障教师待遇的各项政策逐渐完善,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许多人眼里,中小学教师仍不是一个理想的职业。
调查研究显示,虽然教师待遇提高了,但大部分人仍然不愿意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认为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高。
这与跟历史上教育工作不够受重视,教师职业不够受尊重而导致教师地位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现实中教师职业并没有明显的优越性。
现实证明,没有高水平的师范教育事业就不可能办出高水平的国民教育,没有高水平的国民教育,就没有高素质的国民,整个社会的总体水平也将难以提高。教育质量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尤其在当前国际竞争加剧的社会背景之下,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否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
因此,想提高整个社会的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无论是选拔、在职培训,还是福利待遇,都需要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