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动态
中国留学人员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文 | 王君颖 宋孝忠
【摘要】留学人员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提高这一群体对祖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做好其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探究了中国留学人员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国留学人员;爱国主义思想;发展历程。
从近代到当代,一代代留学人员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根据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和留学人员求学的目的,本文将中国留学人员爱国主义思想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一代留学人员都有自己的时代使命,也在自己的时代大放异彩。虽处于不一样的时代,但爱国始终是各个时代留学人员最为鲜明的特点。
一、第一代留学人员:开眼看世界
第一代留学人员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实现“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而留学求知的一代人,也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驱。
容闳是中国近代最先走出国门的留学生,也是首位在美国大学获得学历的中国人,他的画像至今还悬挂在耶鲁大学的游客参观中心。他的伟大不只在于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先河,更在于他一生秉持报国之心,他的贡献并不止于他个人的功绩,更在于他带出去的留美幼童中涌现出一批中国近代最早的行业先驱者、高等教育管理者、外交官和军事人才等。
他们中,有建成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铁路的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有近代第一位致力于收回海关控制权的外交家唐绍仪;有成为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前身)首任校长的教育家唐国安;更有一批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海战中英勇捐躯的将士。他们所展现出的品质,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留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既要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又要具备家国情怀。
开眼看世界是中国第一代留学人员从留学活动开启伊始就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这一代留学人员中还涌现了严复、秋瑾、孙中山等代表人物,他们都是当时社会各行各业的卓越人才,从一开始就带着爱国救亡的意识出国求学。他们不仅拥有强烈的使命感,而且在学成归国后,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强烈民族感情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而在最终推翻清朝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革命运动中,他们的贡献不可或缺。
也是从这时起,爱国主义不仅成为中国留学人员的主要特征,也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第二代留学人员:留学救国
第二代留学人员主要是指20世纪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以“寻求中国出路,建立新中国”为目标出国留学的一代人。
中国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战败,宣告了清政府开展的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而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崛起的经历,也让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他们抱着寻医问药、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国留学。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留学运动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其中,“留日潮”是这一时期中国留学运动的鲜明标志。留日学生在日本大大开阔了眼界,接触到大量来自西方国家的新知识和社会思潮,这些都成为他们探寻国家出路的思想武器。他们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播火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因为身处日本,他们比国内大众更切实感受到日本帝国主义酝酿、形成、发动侵华战争的全过程,所以在多次反帝爱国运动中,留日学生都自发自觉地成为先锋和主力,这也是当时90%的留日学生最终尚未毕业便集体回国的原因(集体归国事件共发生过13次)。[1]
1913年,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一批留学欧美的学生,抱着“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信念创建了欧美同学会,爱国主义始终是他们团结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精神纽带。他们聚集在一起交流思想,抒发爱国情怀,探讨富国强民的策略。为了国家振兴,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广结海外归国留学精英。
与此同时,涌现了一批为献身革命而出国探求新知的留法勤工俭学群体和留俄留苏学生群体,留法学生代表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留俄留苏学生代表有刘少奇、任弼时等。与留美学生大多追逐西方科学文化不同,留法勤工俭学和留俄留苏学生群体更侧重探寻政治方面的内容。他们在法国真切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压迫和虚伪本性,从而接受了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神洗礼,并积极将其引入中国,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发展和新中国的诞生过程中,这一代留学人员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总体上看,第二代留学人员的主流目标是留学救国,鲜明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鲜血液浇灌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之花。这时的爱国主义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更与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从此近代中国留学人员的爱国主义思想升华到一个新阶段。
1920年春假,在法国蒙达尔纪学习的勤工俭学学生合影(神州学人资料图)
三、第三代留学人员:留学兴国
第三代留学人员主要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以“寻求科学建国,建设新中国”为目标的一代留学人员。
为了探索建设百废待兴的国家,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65年,中国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大批留学生,以选派能力突出、政治可靠的年轻干部为主,如江泽民、李鹏、李岚清、邹家华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中国开始向西方国家派出一批留学生,杨洁篪和龙永图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因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并深刻影响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同期,我国也向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派遣了少量留学生。这些留学工作的探索为我国日后留学工作有序持久地发展打下了牢固的政策根基,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动员和争取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工作。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留学人员秉持建设祖国的热忱,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1999年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21位都是这一时期回国的留学人员,[2]他们把毕生心血乃至宝贵的生命都献给了“两弹一星”事业,而“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在这一代留学人员心中,国家就是其念兹在兹的精神支柱和归宿。也正是因为他们归国后的甘于寂寞、踔厉奋发,才让新中国在世界上立足扎根,他们所立下的卓越功勋无愧于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等领域中坚力量的评价。
对于那些因各种缘由未能及时回国的留学人员,他们的爱国之心也应该被肯定。例如第一位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用中文演讲的丁肇中和积极推动我国科教事业发展与国际合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他们始终心怀华夏,即使漂泊在外依然眷念祖国,家国情怀和中国元素在他们的科研生涯中贯穿始终。
这一代留学人员肩负着新中国方方面面建设的重担,在他们心中,国为重,家为轻;科技最重,名利最轻。他们秉持一以贯之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为建设新中国呕心沥血奉献一生,至今仍鼓舞着无数海内外的华夏儿女。
1947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从左至右)合影留念(神州学人资料图)
四、第四代留学人员:留学富国
第四代留学人员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到2012年,以“成长为高级人才,助力现代化建设”为目的出国留学的一代人。
1978年,邓小平以前瞻的战略眼光,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决策,拉开了教育开放的序幕,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潮由此兴起,中国留学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一时期,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人类最新文明成果的热情空前高涨,大量学子远赴海外求学,探索国家民族富强和个人成长成才之道,他们身上承载着让中国富起来并融入世界体系的重要使命。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数从1978年的几百人,增长到2012年的近40万人,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264万人。[3]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致力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各行各业各领域带来了新气象,比如教育领域的优秀代表韦钰、周济、陈吉宁等人,科学界的杰出人物万钢、陈竺、施一公等人,互联网领域的领军人物李彦宏、张朝阳等人。
随着自费留学政策的放宽,1985年以来自费留学人数骤增,并逐渐成为出国留学人员队伍的主体。然而伴随“出国热”的兴起,优秀海外留学人才的流失问题也逐渐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国内经济欠发达,科学研究软硬件与发达国家相较均存在一定差距,而欧美则处于黄金发展时期,更好的研究环境更有利于一些学者从事自己的科学研究,因此也影响了部分留学人员的回国意愿。但中国留学人员的主流仍然是爱国的,滞留不归只是暂时现象,对此钱学森曾在1986年公开表示理解:“等我们的情况变了,条件更成熟了,我相信他们会回来的,他们也是‘钱学森’嘛!”[4]
2000年,日本的GDP还是中国的4倍有余,然而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经济迎来了腾飞的“富”时代,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也是在这一时期,大规模回国潮开始涌现。一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强盛,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充满勃勃生机和开放活力的中国,成为广大留学人员可以施展抱负的圆梦之地;二是大多数留学人员因为与祖国和家庭紧密的情感纽带而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三是党和国家先后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留学人员学成归国的期待,尤其是2008年以后,在国家各类“开先河”式的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政策方针鼓舞下,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积极投身到这场现代化富强国家的建设洪流中。
这一时期的留学人员,特别是在海外取得一定成就的留学人员主动放弃国外的富足生活,怀揣炽热的报国之心,以巨大的热忱参与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可见在这些怀有赤诚之心的留学人员身体里,一直流淌着爱国主义的热血。
五、第五代留学人员:留学强国
第五代留学人员主要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走出去和学成归来,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留学人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出国留学政策,出国留学事业步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留学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留学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出国留学人数与回国人数的“逆差”也逐渐缩小。目前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自1978年至2019年,总人数达656万人。同时,留学回国人数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近10年来,留学回国人数达423万人,尤其以2019年为最,回国人数超58万人。[5]
在强国梦的引领下,新时代归国留学人员遍布社会各个领域,与之前主要从事高精尖领域以科技报国的爱国主义不同,新时代留学人员的爱国形式趋于多样和理性,他们越发关注国货、支持民族品牌、热爱中华文化,民族意识普遍觉醒。这一时期,涌现出不少在国外积极传播正能量和回国投身基层一线的青年榜样。2016年,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即将对南海仲裁案这一政治闹剧作出“最终裁决”的关键时刻,在荷兰学习国际法的中国留学生发表联名公开信,揭露所谓的南海仲裁案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行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许多海外留学人员积极采购国内急需的防疫物资,发起网络募捐。在意大利米兰广场,一些留学生手拿“我是中国人,我不是病毒”的牌子为中国正名。以托福满分成绩拿到美国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的秦玥飞,学成归国后到湖南农村担任大学生村官,将自己的前途和当地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扎根祖国大地为人民服务。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于逸飞,在2021年郑州“7·20”特大洪水中跪地6小时实施心肺复苏,救助十几人,被中国红十字会评为“十大最美救护员”,他向险而行的无畏精神,彰显了新时代留学人员为国奉献的价值取向。
百余年来,一代代留学人员心怀求学以图自强的坚定抱负和使命担当远赴重洋,以留学求知、留学救国、留学兴国、留学富国、留学强国的不同目的奋进接力。这一脉相承的桑梓情怀与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不仅诠释了一代代留学人员的爱国本色,记载了一代代留学人员在追逐民族复兴梦想进程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动人故事,更传承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海外学子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在新时代,他们愿意做复兴之路上的生力军,积极地把“我的梦”融入“中国梦”,在神州大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助力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王君颖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宋孝忠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海鹏.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1996(6):179-194.
[2]胡萤.我国百年来两次留学潮和归国潮[N].科教新报,
[3]江波.新时期留学工作的演进与发展[J].神州学人,2021(Z1):61-66.
[4]叶辉,张碧涌,严红枫等.当代中国海归潮[N].光明日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EB/OL].[
来源 |《神州学人》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