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布局高等教育,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经济社会的高水平发展为基础,广东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逐渐明晰,为广东省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办学土壤,在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广东实际,以及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安排、提升解决“卡脖子”问题能力等方面,广东省开拓出了深具国际视野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教育家》特邀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探讨广东省高等教育的现实结构调整与未来布局。
《教育家》:朱厅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广东省以高质量为目标新建了许多大学,可否请您谈谈目前广东省高等教育布局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还有哪些优化空间?
朱孔军:一个时期以来,广东按照国家要求并结合实际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目前,普通高校达161所,总量位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全省21个地级市实现本科、高职院校全覆盖;本科院校共68所,占普通高校总量的42.2%;高职高专共93所,占普通高校总量的57.8%。其中:8所高校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高校5所,占全国一半。理工类高校、理工类学科专业占比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水平明显提升。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省在高等教育结构方面还存在短板和弱项:本科高校数量相对不足,“双一流”建设高校偏少,研究生在校生比重偏低,粤东粤西粤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偏弱,粤港澳高等教育深度合作不够。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接下来,我省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
科学确定增量高等教育资源。一方面,扩大本科教育资源供给,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方向、区域及产业行业人才需求、高等教育保障能力等;另一方面,强化资源配置,合理控制高职院校增量,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质量提高、结构优化上,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大力支持粤东粤西粤北高校优质特色发展。深入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校振兴计划,着力补齐区域高等教育短板,大力提升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实施特色高校提升计划,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互动,打造服务产业特色的学科专业群,推动高校优势特色更加鲜明。
有序推进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全面贯彻落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等,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设立,支持香港大学等港澳知名高校来粤办学,进一步增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和扩大广东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教育家》: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都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针对国家对这两类人才的需求,您认为区域要从哪些方面进行高等教育的部署?
朱孔军:从知识生产的逻辑和育人逻辑来看,研究型大学有其发展的内在优势,尤其是在知识融合、知识交叉、大型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在实现芯片、软件、种业、双碳等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新技术产业迭代升级等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2022年,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7.3:39.9:52.8,广东为4.1:40.9:54.9,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需求,培养更多的面向服务业、制造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必须下功夫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必然需要一个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把大学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是以大学的社会职能为依据进行的简单划分,但每个类型的大学没有高下之分,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就要求研究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同时研究制定大学的分类标准,对大学进行分类定位,严格控制“学校升格热”,合理规划布局区域内的各类高校。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有5916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33.6%是不授予学位的,21.9%授予2年制学位,44.6%授予4年制学位,7.6%授予博士学位。这些能够授予博士学位大学的一半(3.8%)才是所谓的研究型大学。欧洲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社区学校之比大约为1:9。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要合理地确定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规模比例,使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呈现出“金字塔”形梯次布局,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广东目前正在大力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简称“冲补强”计划),力图通过分类扶持和细分赛道,实现不同类型院校的功能发挥和协调发展。一方面,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建设,另一方面,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区域“双十”产业集群和“制造业当家”等重大战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
《教育家》:目前,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您认为高校要如何从专业、学科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支撑国家的战略发展?
朱孔军:当前,广东高校在学科专业布局和产业对接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但高校专业布局在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支撑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解决“卡脖子”问题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强,高等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的“快变量”与“加速器”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凸显。
接下来,广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升级:
布局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破解“卡脖子”关键和前沿领域技术难题。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模式与产业结构,瞄准“卡脖子”等关键和前沿领域,加快芯片、软件、种业、双碳等战略领域人才培养,启动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攻关工程。 优化基础学科专业布局,增强高校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基础研究创新能力。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促进多学科横向交叉融合,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提升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水平。 以有组织科研战略行动为引领,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全面提升高校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推动高校积极与国家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科技领军企业等的协同互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融合;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力争在“卡脖子”问题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构建产学研一流创新生态体系。
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发挥政府、高校、市场三大主体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定期发布重点支持学科专业清单,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和发布制度、跟踪调查与反馈制度,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实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专业布局和产业对接的效率和水平。
《教育家》:评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推动差异化办学、特色办学以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学科建设方面,广东省实行了哪些评价方式?
朱孔军:2018年开始,广东以实施高等教育“冲补强”计划为抓手,努力推动不同高校在本类型、本领域争创一流,在推进分类评价机制建设上也做了不少探索。我认为建立相对完善的大学分类评价机制应抓好几个关键:
注重细分赛道,推动高校多样化发展。近年来,广东不断深入推进高校分类评价,比如我们的“冲补强”计划,按照本科高校的定位、办学现状和水平、所处区域等因素和前期建设情况,将建设高校对应分成“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三类组团,分别赋予不同的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采用不同的评价机制,推动有关高校在不同层次类型上办出水平。
突出优势学科,引导高校特色化发展。近年来,广东积极通过评价导向引导高校加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如“冲补强”计划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把重点建设学科遴选时树立“扶优扶需扶特扶新”的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和贯彻“冲补强”建设过程始终,设立特色观测点,对于基础学科探索长周期评价等。
强化经济贡献,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区域经济贡献度是我们在高校分类评价制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即注重考察建设高校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冲补强”计划中注重遴选新增一批符合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专业,考察学校能否以高质量人才培养、高质量科技创新、高质量文化引领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融入增值性评价,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增值评价是以输入和输出的变化作为评价的依据,旨在通过判断“基础水平”与“建设结果”之间的差距来衡量被评价者的进步程度。在“冲补强”计划里,我们对于发展较好的“冲一流”高校实行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方式,对于基础较弱的“补短板”“强特色”高校则采取结果指标和过程性指标并重的绩效评价方式,加强过程管理、动态监测和及时跟踪指导。
《教育家》:当今世界体系和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深度调整,以知识、科技、人才为基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您认为高等教育要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
朱孔军:从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来看,高等教育发展需始终立足本土实际并放眼世界进行改革创新,这是保持适应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面对当下和未来,我们必须科学判断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广东实际并汲取世界先进经验打造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我们正在积极打造高质量的分类发展体系,加快“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相融共生、同频共振。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加快培养各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并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校有效整合优势创新资源,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安排推进区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现有合作办学机构加快发展,探索创新粤港澳合作办学模式。加强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扩大广东高校招收港澳学生规模,鼓励港澳优秀学生到广东高校进行短期访学。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活动和高校毕业生专场供需见面会,促进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创业。我们正在加大联合科研攻关力度,联合承担和参与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和重大科技攻关。
以全球化视野推进区域高等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合作机构和项目加快发展,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推动全球高水平大学来粤合作办学。推进国际学生培养提质增效,打造“留学广东”品牌,支持有条件的本科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支持和鼓励省内高校与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围绕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开展联合攻关,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来源|《教育家》2023年3月刊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