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多元化路径探索与实践
文|张伟 常盼盼
在教育国际化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十四五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这对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探索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路径提供了切入点和发力点。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形势与新任务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国际化宏观背景下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形成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及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下,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成为服务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大局和实现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核心因素。
同时,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也面临着百年变局的现实挑战,在一系列外部挑战不断加剧的形势下,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更应把握大势、主动应变、前瞻谋划,立足并服务于新的发展格局,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融入高等教育全球服务市场,提高国际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进国际教育深度合作实现互容、互鉴、互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统筹规划、合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体系持续保持内生动力。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核心窗口,承担了国际人才培养输送、中国故事柔性传播、教育资源融合创新、“留学中国”品牌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因此,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之下,高校应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敏锐的战略眼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在理念和实践层面深入探索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发展路径,内挖潜力、外拓资源,优化布局、内外联动,凝聚发展共识、汇集发展合力,搭建多元化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开放平台,重塑高美誉度中国特色文化名片,构建教育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枢纽,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推广战略高地。
探索与实践教育对外开放多元化路径
坚持推进开放办学,挖掘内生动力聚焦趋势,牵引国际教育向纵深发展。持续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优先要素和内生动力,高校应紧跟国家战略布局,明确发展目标定位,聚焦趋势抢抓机遇,围绕自身办学特色和重点行业人才需求,主动“走出去”,优化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产、学、研资源,搭建跨学科、跨地区、跨国别的纵横式开放办学平台。
以笔者所在长安大学为例,学校以坚持开放式办学重要发展战略为指导,深入对接“四点一线一面”教育现代化战略布局,持续跟进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发展目标,牵引国际教育向纵深发展。紧抓国家建设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的机遇,与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管理局签署《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管理局·长安大学合作协议》,成功入驻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力争将试验区国际学院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学生留学重要目的地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共建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孔子学院),以“专业培训+汉语推广”为办学特色,致力于将其打造成马尔代夫青年人才发展培养中心、中国企业海外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马尔代夫人民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园地、中马人民友谊合作桥梁;依托校企合作资源,积极筹建非洲第一所交通大学——尼日利亚交通大学,持续完善办学与运营模式,推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围绕重点行业和企业需求,为中非交大平台挖掘更多战略性合作伙伴,进一步扩大交通人才教育领域的对外深度交流;依托长安大学-海南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新战略平台,实现一校录取、两校培养、学分互认、学历共颁的创新型国际学生培养模式。
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对准学科优势精准发力,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的高校承担起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使命,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启动海外业务拓展进程,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下,校企双方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及实践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既掌握技术知识、又了解中国文化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在助力企业属地化人才培养的同时,他们以更开放的国际视野和思维模式把中国技术带出去,牵引中国企业“走出去”“融进去”。
近年来,长安大学以交通类特色专业为基础,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行业“走出去”的需求,持续深化来华留学生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全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校企合作资源,先后与中国路桥、中国土木、招商局集团、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陕汽控股等企业开展合作,致力于构建双向导师联合授课的“双元制”校企协同模式,以交流促合作,以合作谋共赢,合力打造来华留学生联合培养开放平台,为企业培养属地化工程技术国际人才提供支持,同时助推中国企业、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出去”。
先行探索优化布局,争取多方协同凝聚共识,创新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对外开放是一个系统化、全链条的工程,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体,以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国际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新格局下,伴随着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提质增效”目标的不断加码,高校应主动超前布局、奋力开拓新局,凝聚多方共识,汇聚发展力量,持续发力动态创新国际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质量的国际教育体系助推教育对外开放步入加速领跑阶段。
长安大学先行探索优化布局,内挖潜力外拓资源,汇集多方发展合力,广泛搭建各类国际教育合作平台,创新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设高质量国际教育体系。先后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签约成立“长安大学东盟(广西)国际学院”,与广西达成校地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参与面向东盟的国家级教育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在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挂牌设立“中非交通大学暨长安大学学生实习实训中心”,与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长安大学国际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作为轨道交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实践训练基地投入使用;与渭南市政府合作,在渭南市设立长安大学国际学生“感知中国”实习实践基地,推动与地方文化产业达成“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深度合作。
稳步推进智库建设,衔接学科资源融合创新,扩大“留学中国”品牌影响力。在全球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双边多边人文交流机制不断完善,教育服务国家对外战略能力不断增强。中外领域高层智库间交流日益增多,成为中国外交的有益补充和民心相通的活跃力量。同时,伴随着“留学中国”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中国国际教育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我国来华留学生规模质量稳步提升,来华留学生已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天然使者,成为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支柱力量。高校国际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以稳步推进智库平台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点,聚焦国际学生教育与管理、“一带一路”与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衔接学科资源完善培养体系,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高质量国际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支撑力和牵引力。
长安大学“一带一路”工程教育中心,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强化国际学生校企联合特色培养模式,为中国交通企业“走出去”提供重要国际人才和智力支持;长安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利用综合性平台对学校战略规划、教师发展路径、国际学生多学科交叉培养体系、综合管理保障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打造国际教育领域高端智库,加强国际化专业师资力量储备,推动各学科交叉融合,以前瞻性的眼光、国际化的视角、开放性的思维,为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做好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多边资源衔接,动态完善和优化“留学长大”特色国际学生培养体系,持续扩大“留学中国”“留学长大”品牌影响力。
扎实开展国情教育,激活文化名片柔性宣传,积厚成势讲好中国故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承担起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重要时代使命。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强调,“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中指出,要“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并鼓励来华留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把他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由此可见,针对来华留学生这一群体开展国情教育,培养高素质“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是国际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载体,可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实践进程,并不断加强中国在世界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影响。
近年来,长安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将国际学生国情教育深度融入国家总体战略规划,逐步强化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顶层设计,灵活转变国情教育教学理念,在关注来华留学生千差万别的文化与政治背景等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建设“课堂课程”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合理规划实践活动,通过“四进一路”(进政府、进企业、进乡村、进革命旧址,重走“丝绸之路”)等方式,引导来华留学生“知校、知市、知省、知华”,为来华留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感知中国”视角。多次举办“丝路文化节”“感知中国”活动、演讲比赛、作文比赛、暑期社会实践及中华文化体验等活动,从“被动灌输”改为“潜移默化”,使中华文化贯穿国际学生整个培养阶段。同时,设计“立足中国-融通世界”话语体系的留学生国情教育教学模式,学院积极对接社会各界,建立了石泉鎏金铜蚕国际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潼关秦东镇四知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国际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渭南非遗中心国际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国际在线国际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渭南市长安大学国际学生“感知中国”实习实践基地等一批基地,致力于打造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认识、融入、热爱中国文化,成长为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的国际复合型人才,完成从知华、友华到爱华、赞华的质变,进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出发消除文化隔阂,在国际语境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现代化中国。
伴随着中国从积极融入到参与引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中国教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高校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核心窗口、重要枢纽、文化名片、战略高地,应主动服务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在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既要跟上国家发展“快”的步伐,也要践行百年树人“慢”的精神;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既要纵向对标历史探索道路,也要横向对标外部融合智慧。总之,高校应奋力承担起属于自己的教育对外开放重要使命,聚焦趋势创优势,优化布局开新局,坚持推进开放办学,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交叉布局凝聚共识,稳步规划智库建设,扎实开展国情教育,整合资源多方位持续发力,同频共振共同谱写教育对外开放的崭新篇章。
(作者张伟系长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常盼盼系长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
来源|《神州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