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这一年,教育国际化迈出“中国步伐”
编者按:
2023年,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逐渐回归正轨,各领域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也在重新提升热度、焕发光彩。然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世界依然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瞬息万变中,媒体更须抖擞精神,笔触时代,不断为受众带来更多精彩,为社会营造更加正向的舆论氛围。
一直深耕教育对外开放领域的《神州学人》凭借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报道和创新的方式,始终在关注焦点、探究秘密、揭示魅力、传播理念中生产高品质的新闻产品。年终岁尾,本期封面专题即从留学、人才和环球等视角,审视这一年的足迹,展望未来的发展图景。
文|(神州学人记者)伍依然
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社会转型和人类文明迫切需要教育国际合作发挥更大作用,不断凝聚发展共识。
2023年,立足中国教育核心议题,着眼全球教育动态,我们看到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智慧不断“走出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渐深渐远。
1、找准国际坐标 走好教育强国路
强国必先强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
教育对外开放在国家战略和教育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条件。2023年,《神州学人》关注全球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探索,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供媒体支持,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借鉴世界经验
洪成文等认为,借鉴是世界发展本质特点之反映,相互借鉴几乎贯穿于所有社会领域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神州学人,2023.07)。
2023年,我们分享了世界多国的教育强国建设案例。例如,王栋和马涛分析美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特点后提出,推进新时代中国教育强国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立足中国国情、加强战略布局、坚持教育交流、加快教育创新(美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特点与启示,神州学人,2023.11);杨红军等在回顾日本建设教育强国的经验和教训,并分析当前日本教育的特色后提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要以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为基点,发挥高等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龙头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撑作用(建设教育强国的日本模式,神州学人,2023.11)。
在学界,不少学者对世界多国的教育发展经验进行了综合分析。例如,刘宝存和苟鸣瀚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认为,世界教育强国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策话语体系及战略行动框架,他们在梳理世界主要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相关经验后,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曾文婕等在研究中关注到多个全球性教育强国与区域性教育强国,分析了它们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服务能力和教育国际化四方面的发展经验。
2023年,我们还关注到,俄罗斯近年来在大力发展财经素养教育(俄罗斯财经素养教育政策探析,刘文权 李恬,神州学人,2023.04),美国高校重视大学生跨院校领导力的培养(美国跨院校领导力评估的三重逻辑,崔文霞 顾高燕,神州学人,2023.05),英国高等教育具有注重启发学生、引发兴趣、激发探索欲的教育理念(中英高等教育模式对照思考,左娜,神州学人,2023.02)……站在媒体视角,《神州学人》不断介绍世界经验,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广泛借鉴。
——扩大科技交流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安排,并指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侯建国说,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促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重要途径,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怀进鹏在形势政策网发表的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指出,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5个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与各国兴办教育、办好教育、办一流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本刊编辑部提出,回望世界强国的兴衰消长史,这些国家在科技上实现追赶乃至超越之前,都曾经历过高等教育系统的重大变革(科教融合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神州学人,2023.07)。可见,高校在国家科技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此,本刊记者杨宇等撰文认为,高校应主动转变观念,在不同层面不同方向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高校如何发力,神州学人,2023.04)。
——抓住数字化机遇
新时代,是数字化的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大量智能技术不断涌现,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新动能。
近年来,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启明说,应对数字变革、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模式、重塑教育形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续梅提出,高等教育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是推动教育国际化的有力举措。赵迎春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中国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快速提升世界影响力的主要途径(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生态,神州学人,2023.06)。
同时,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在2023年引起持续争议与广泛讨论。例如,郑东晓和蒋熠提出,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秉持开放的态度,思考ChatGPT所带来的影响的双面性;焦建利在他的研究中,从六个方面剖析ChatGPT及其他生成性人工智能对于学校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并尝试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学什么”和“教师怎么教”两大问题。
2023年,《神州学人》同样关注到数字化转型下的教育改革路径和最新探索,作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数字化下教育国际化发展所应关注的重点。例如,徐昭恒和苏庆伟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处理好学生、技术、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核心使命在于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际化课程教学的趋势与思考,神州学人,2023.04);熊建辉和孟雅琴认为,国际合作是数字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行动举措(数字教育国际合作的全球态势,神州学人,2023.06)。
2、促民心相通 教育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23年8月23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要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文明多姿多彩、发展道路多元多样,这是世界应有的样子。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在《神州学人》推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特刊《丝路之光》的卷首语中,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刘锦指出,面对世界变局和全球挑战,世界各国迫切需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合作,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根植于增进人类福祉的普遍愿望,顺应民心、合乎民意,是增进各国相互理解的友谊方式,也是全球寻求和平发展、共创共赢的重要路径。杜柯伟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总结了上一年我国中外人文交流在全力服务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不断丰富教育领域人文交流的内涵与形式、稳步实施人文交流特色项目、着力打造中外青少年人文交流品牌上取得的显著成果,并指出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和党支部建设(为人文交流和教育开放作出新贡献,神州学人,2023.01)。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世界各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有效手段。跟随《神州学人》2023年《丝路之光》特刊中的“丝路印象”,穿越时间长廊,我们看到了千百年前中西人文交流在文化传播、人员交往、技术发明西传方面留下的考古影像。直到今天,我们仍做着同样的努力。例如,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和促成相关人文合作工作,包括发展“中国-中亚/东欧教育共同体”建设计划、服务企业院校科技创新合作、开展公益服务等,不断向共建国家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人文交流合作的甘肃答卷,杜永军 朱成,神州学人,2023.Z1)。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入,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呈现新格局,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中国教育的国际“朋友圈”更大了。
——教育交流合作网越织越密
李盛兵认为,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教育交流为共建各国民心相通架设了“心”桥梁。本刊记者惠娟等撰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教育主动对接沿线国家和地区需求,加强教育交流机制建设,为民心相通系牢纽带(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合唱”,神州学人,2023.Z1)。
国际声音也不断传到我们耳中。埃及高等教育部部长穆罕默德·艾曼·阿舒尔指出,如今在埃及,无论是民众还是政治领导人都对两国间教育合作抱有强烈意愿(“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埃及与中国的教育合作,神州学人,2023.Z1);吉尔吉斯共和国教育和科学部部长卡尼别克·伊曼纳利耶夫说,10年来,吉中两国的教育合作在中文学习、人员往来和教育援助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人文合作已成为中吉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接吉中教育合作的黄金时代,神州学人,2023.Z1)。
职业教育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合作领域。眭川认为,以中国古代杰出工匠鲁班命名的“鲁班工坊”,实现了对职业教育国际话语体系的培育、嵌入和提升,搭建起中国职教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平台。
高等教育是提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交流合作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推动力。秦惠民和王名扬提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的润滑剂、黏合剂和催化剂,助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不断加强。朱以财说,目前,“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现有成员已覆盖27个国家和地区的178所高校,为促进“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提供着智力支撑与人才动力(重塑高等教育共同发展新格局,神州学人,2023.05)。
——科技创新合作注入新动能
2023年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创新与国际合作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因素,也是“一带一路”共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点方向。翟崑说,“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为共建国家带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
科技创新合作成为“一带一路”上的热门话题,引发各界关注。霍宏伟认为,科技创新合作在促进“一带一路”创新要素融通、加速科技和产业融合、推动知识和技能融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聂晓伟等指出,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支撑服务互联互通、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的有效手段(科技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神州学人,2023.Z1)。
我们看到,中国农业大学“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已成为中非教育合作的典范,对非洲农业的绿色转型起到了积极影响(中非科技小院:中国经验的非洲实践,刘铮,神州学人,2023.Z1)。中白工业园区通过中白两国科技研发合作,有效促进了两国在农业、工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白俄罗斯科教新城:“一带一路”上的明珠,李钟汉等,神州学人,2023.Z1)。
现在,“一带一路”建设已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向精雕细琢的“工笔画”阶段。面向未来,面对下一个10年,中国将以更高水平的教育互联互通、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更高效率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走深走实、开花结果(架设教育合作共赢“连心桥”,刘锦,神州学人,2023.Z1)。
3、讲中国故事 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华文明
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是助力各国民众拓展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路径的有效途径。
以中文为桥梁,可以让世界人民更好地读懂中华文明。段鹏认为,语言是文化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国际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走出去”的重要媒介,对塑造和展现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神州学人》同样关注到国际中文教育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马箭飞总结回顾了上一年我国国际中文教育在标准体系建设、数字化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品牌矩阵、拓展合作领域等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效新进展,并提出未来国际中文教育要加快构建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强化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持续提高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和积极推动中文应用(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神州学人,2023.01);王丽华提出,国际中文教育能够促进世界对中国旅游资源与文化的了解(文旅融合推广视角下国际中文教育改革,神州学人,2023.07);秦婷婷发现,中文教育已成为中国与巴基斯坦两国人民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巴基斯坦中文教育的发展与挑战,神州学人,2023.08)。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世界看到、关注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形象,同时也在向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2023年,《神州学人》也对中华文明如何能够融入教育工作、如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进行了关注。例如,林玮从个体实践的角度,分析自己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三方面所践行的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并认为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各自的工作与生活参与到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之中(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个体实践,神州学人,2023.02)。王君超提出,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要保持辩证的立场,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兼容并蓄、守正创新,最终将其融入教育工作中,改变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有效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刍议,神州学人,2023.02)。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所关心的目标群体。从“汉语桥”到“感知中国”,从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到成都大运会……青春伟力能够消除隔阂、打破偏见、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青年已成为促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
新征程上,青年先行。正如《神州学人》2023年第5期卷首语中评论的那样:“青年,不仅是全球发展进程中的旁观者、受益者,更应是参与者、建设者。”
2023年,从世纪疫情消退到局部冲突频发,我们身处风起云涌的世界之中,经历着波诡云谲的时代变革。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教育的未来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教育的国际交流与环球动态成为关注热点。新时代新征程上,《神州学人》将继续透过环球视野,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