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中文:让世界与中国更近
文|神州学人记者 贾文颖
近年来,各国学习中文的需求持续旺盛,中文以其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有力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中文,不仅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也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之一。
2023年12月7日至9日,以“中文服务世界,开放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23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中外有关专家、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和国际语言文化机构负责人等约2000人齐聚一堂,围绕语言教育与文明互鉴、中外教育交流合作、中文服务职业教育、中文教育数字化发展等国际中文教育新成果、新需求、新热点展开讨论。
中外交流的“金钥匙”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中文,不仅是语言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世界听见了黄河的壮阔、看见了长城的伟岸、感受到江南的婉约,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金钥匙”。
在来自波兰的中文学习者安娜眼中,中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诗语言优美,意境丰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她常居中国,在中国和波兰之间往返,于她而言,中国已经有了家的感觉。
越南小伙儿范氏秋庄学习中文已有10多年,中国功夫一直是他学习中文最大的动力,李小龙和成龙是他的偶像。他说:“中文是我的朋友、我的老师,也是我人生前进方向的指路人。因为有中文,才有了现在这样的我,是中文点亮了我的生活。”
来自新西兰的哥斯拉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他听说北京语言大学是中国学习中文最好的大学,便辞掉了新西兰的工作来到中国。他说:“现在我每天上6个小时的中文课,课余时间还经常和中国朋友聊天,努力提高我的口语水平。”
还有来自埃及的诗雨,她是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冠军,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回到埃及后,她依然从事与中文有关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她说:“我的生活因学习中文而改变,中文为我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的更宽阔的窗户,我和中文永远不分离。”
语言铺路,文化通心。中文,作为一种路径,让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实现意通、情通、心通。
2022年12月,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前夕,习近平主席在给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复信中指出,“学习彼此的语言,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讲话中提出的“打造语言文化合作新亮点”重要倡议得到各国积极响应。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中海双方教育代表团互访密切,首届海合会国家“汉语桥”夏、冬令营吸引了1200名学生参加,海合会国家首个“汉语桥”俱乐部在阿联酋设立,“中海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双语文库”启动建设并发布首批成果13本著作……中海同属东方文明,文化价值相近,人民相知相亲。以中文为媒,中海在交流互动中加深了传统友谊,中文交流合作驶入发展“快车道”。
2023年12月7日,作为世界中文大会专项论坛之一,第二届中海语言文化论坛在北京举行。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表示,希望将“中海语言文化论坛”打造成为中海各国加强语言教育合作的重要平台、扩大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与深化文明互鉴的重要纽带。
△第二届中海语言文化论坛上“中海人文交流和互鉴双语文库”发布
不仅是海合会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中文学习者通过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底蕴和文化艺术,成为促进中外文明互鉴、增进文明对话的友好使者。
大会现场,一幅根据原作一比一手工刺绣而成的《千里江山图》吸引众多外国友人驻足。他们纷纷惊叹于刺绣的精美并拍照留念。一位外国友人说:“它的画面很美,我不仅学到了相关历史知识,还了解到中国的绣法工艺。”
世界中文大会语言展上,还有不少展位设置了传统文化体验项目。一名对中国茶文化很感兴趣的俄罗斯籍留学生认真聆听了展位志愿者关于茶道的讲解,他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中国茶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泡茶的动作很优雅,喝起来味道都不一样了。”
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是枝繁叶茂的根,是汩汩流淌的源。以中文为纽带,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逐渐情感相融、心灵相通。
从“学中文”到“用中文”
因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喀麦隆中等教育部中文教育总督学杜迪对当地中文教育事业发展有着更深的理解,他介绍道,目前喀麦隆各教育阶段累计约有2万名中文学习者。“蓬勃发展的中文教育有助于喀麦隆的人才培养,学习中文是喀麦隆最具就业竞争力的投资之一。”他说,“希望中文能纳入喀麦隆职业教育体系。”
今天的中国,正在自信而坚定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文的实用价值越发凸显,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世界各国对熟练掌握中文的本土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
在印度尼西亚,2023年10月,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招聘的乘务员都会讲简单的中文;在柬埔寨,中文受到机场地勤人员、纪念品店服务人员、出租车司机等人群的青睐,会中文是就业的重要加分技能;在泰国,随着中泰铁路等中泰两国合作项目的逐步推进,既懂铁路技术又懂中文的人才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在越南,一些工业开发区、中资企业对中文专业人才或懂中文的技术人才需求旺盛……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钟英华看到了各国就业市场对本土中文人才的需求,他说:“现在,有更多学生将中文作为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技能进行培养。大家的心态从原来‘觉得有趣’想去‘试试看’,转变为受职业岗位驱动,带动了非常大的需求。”
如今,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走出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我国已在海外19国设立26家中文工坊,开设经贸、旅游、高铁、电子商务、物流等职业领域特色课程,实现了从“学中文”到“用中文”的转变。
“‘中文+职业技能’模式为推动职业教育出海探索新的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案。”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黄辉表示,下一步,要继续推动“中文+新型办学平台”的建设,扩大建设数量,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懂中文、懂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自2017年以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多家中资企业的海外员工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助推产教融合。学院党委书记高喜军表示,学院不断加强中文教学资源建设,从师资建设、标准建设、专业教材、工业汉语教材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先后开设27门“互联网+”远程课程,开发《工业汉语——宝石鉴定》《AutoCAD制图》等专业教材,建设数字学习中心,搭建“中文+职业技能”网络课程平台,实现了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与管理创新。
在校企合作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发现电梯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属地人才短缺的问题。基于此,学院打造了“中文+电梯工程技术”研修项目,在教材研发上注重岗位技能的实操性。学院副校长楼晓春说:“电梯研修班的教材分上下两册,每册各有8个单元20课。内容有电梯的基本知识、安装与维保的基本流程、常见故障与处理、安全与应急等。此外,教学时通过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手段,直观展示工作岗位实操技能,帮助学员更加直观地理解操作要点。”
2022年,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柬埔寨王国柬华理事总会共建的柬华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揭牌并启动招生工作。这是全球第一所实施“中文+职业教育”的特色孔子学院,培养“中文+专业技能”且拥有中柬两国认可的学历学位专业本科证书的本土人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谢永华介绍:“我们根据柬埔寨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决定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未来,本科专业将增至6个,像计算机网络、物流管理、旅游管理、跨境电子商务、新能源发电等,都是柬埔寨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的领域。”
中文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始终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产业的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世界各国“心合意同”。
奏响属于世界的共通之音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曾提出中文走向世界的3个标志,“中文教学能进入各国或多数国家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便是其中之一。
据统计,全球已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项目,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6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99所孔子学院和793个孔子课堂,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共8万多所,海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此外,中文已成为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国际粮农组织、国际民航组织、国际电信联盟、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等的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
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国际中文教育成为中国提供给世界的重要公共产品。
沙特教育部助理次大臣萨利姆·阿纳齐说:“在沙特普及中文教育完美契合沙特‘2030愿景’,沙特教育部已经宣布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未来还将派遣大批教师来华培训,为在沙特中小学全面开设中文课程储备师资力量。”
毛里塔尼亚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部长尼昂·马穆都表示,中文教育是毛里塔尼亚与中国的交流纽带,也是拓宽学生视野的桥梁。毛里塔尼亚中文教育前景广阔,希望中毛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能进一步加强,共同推动中文教育发展,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为两国人文交流作出贡献。
现代科技发展为中文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线课程、互动软件、虚拟现实等技术让中文学习变得更加方便、高效,中文与世界的距离被大大缩短。
2017年,来自俄罗斯的马卡洛娃·安娜到中国旅游,那段经历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让她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过努力,安娜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习中文,但中文的发音和声调问题始终困扰着她。在接触到中文联盟平台后,安娜可以随时随地练习中文,这使她的中文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她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平台可以纠正我的错误,我还可以反复跟读、练习,一直练到满意为止,平台上还有一些视频,对于我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有很大帮助。”
为了满足各国民众不同的中文学习需求,中文联盟平台开设了多种类型的中文课程,包含中文学习、中文考试、中国文化与当代国情、教师发展、中文+职业教育等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当代中文”“HSK标准课程”“YCT标准课程”等多媒体中文学习经典系列课程还采用即时跟踪学习进度和测试学习效果的管理模式,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世界中文大会上,还有许多有关中文学习的“黑科技”引人注目,由梅兰书院开发的人工智能产品“欢欢”便是其中之一。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欢欢”是精通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和各国语言的人工智能科技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学习的个性化,还能创新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测验。
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还要走本土发展之路,在“走出去”的同时不断“融进去”,充分尊重中文在各国的使用差异,真正扎根当地社会。
“中文是一种非常热门的语言。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今天在中国。”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校长伊琳娜·克拉耶娃分享了她对俄罗斯对本土中文教师需求的观察:“俄罗斯劳动力市场对熟练使用中文并且充满热情的中文教师需求很高,我们通过与中国同事的合作,对俄罗斯本土中文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为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了巨大贡献。”
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学校长胡士巴合提佐达·阔比江说:“我们开设了一系列针对本土中文教师的项目来提升他们的中文教育专业技能。截至目前,学校已有6批共计122名本土教师先后前往中国接受培训。”
“中文+职业技能”项目也把重点放在合作国家本土教师培养上。2023年10月,泰国职教委下辖院校的30位本土中文教师来到中国,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语言进修培训。“培训有效提升了泰国职教委本土中文教师的中文教学能力,培养了更多掌握‘中文+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泰国海上丝绸之路孔子学院理事会主席颂德通猜说。
国际中文教育持续升温,除了有适宜发展的土壤,青年汉学家也是中文教学更好融入当地教育的关键。
2013年,“新汉学计划”启动并实施,着力通过多种人才培养和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一支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队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
“汉学家的使命是联通中外各国,通过深入的研究,增加彼此了解。”著名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恰德表示,他希望青年汉学家以国际汉学家为自我定位,勤修中文,始终与中国、中国学者、中国学术界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向世界介绍中国,促进理解、包容、和平的全球化发展。
10年多来,“新汉学计划”已先后为90多个国家近千名海外学子提供来华攻读博士学位或开展研修学习的机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通晓国际学术规则的青年汉学家。
青年汉学家、北马其顿科学与艺术学院汉学知识中心教席学者冯海城的研究方向是古汉语,曾翻译过多部古汉语作品。他说:“中华文明的魅力将我带入了中文世界。中文的发展有利于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化解冲突,凝聚共识。”
来自意大利的范狄于2019年加入“新汉学计划”,他认为,做汉学家就是做桥梁,“我们把中华文化传播到西方,也把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点。”
中文是中国的语言,也是世界的语言。通过语言的力量,中文正在构建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相互理解和合作的世界。“中文服务世界,开放引领未来”不只是理想,也正在成为现实。